WSAVA將核心疫苗定義為”無論任何情況、在任何國家,所有貓隻都應該接受注射的疫苗。而核心疫苗可以保護貓隻避免嚴重、致死性、全球性的疾病危害”2。過去的貓核心疫苗有三種,包含貓瘟病毒(Feline parvovirus,FPV)、貓卡里西病毒(Feline calicivirus,FCV)以及第一型貓疱疹病毒(Feline herpesvirus-1,FHV-1)2,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貓三合一疫苗。
非核心疫苗則是指依據貓隻生活染病風險的不同來決定,這類的疫苗在過去包含貓白血病病毒(Feline Leukemia Virus, FeLV)、貓愛滋病毒(Feline Immunodeficiency Virus, FIV) (台灣無此疫苗)、貓披衣菌(Chlamydia felis)、博德氏桿菌(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)2(台灣無此疫苗)。
2020年AAFP的建議中,除了維持原有核心及非核心疫苗的概念之外,更進一步定義貓咪接觸傳染病的風險,新的定義已經不在單純只是室內貓及室外貓的差異而已(後文會進一步討論)。對於一歲齡以下,有感染風險的幼貓基礎免疫計畫,貓白血病病毒(Feline Leukaemia Virus)也被列為核心疫苗了1。
WSAVA及ABCD Europe過去都將貓白血病列在幼貓基礎免疫計畫中的非核心疫苗,但AAFP首度將其列在核心疫苗,代表AAFP更為重視對於貓白血病預防。
2016年WSAVA建議中,對於核心疫苗(FPV, FCV, FHV-1)的基礎免疫計畫為6-8週齡開始施打,每隔2-4週補強一次,最後一劑須跨過16-20週齡。
接下來,在6月齡或12月齡須再補強一次,以完成貓隻第一年的免疫計畫2。
然而,在2020年的建議中,AAFP直接建議將6月齡的疫苗補強取代12月齡的補強1。主因是有研究發現將近三分一的貓,在施打完前三劑核心疫苗後,仍然因為移行抗體(maternally derived antibodies, MDA)的影響,而無法保護貓隻免於病毒的攻擊3。對於感染風險較高的貓隻,6月齡的補強疫苗就成為保護它們的唯一機會。
由於將年度疫苗補強,提前至六月齡施打,因此AAFP也強調,其他疫苗的年度補強(譬如白血病疫苗及狂犬病疫苗)仍然需要安排於疫苗計畫中1。
2020年AAFP的疫苗施打方針中,特別強調疫苗施打前的風險-利益評估及個體化疫苗計畫的重要性,提供獸醫師關於疫苗計畫安排的參考,以達到保護貓隻免於傳染病侵擾的最佳效果。
台灣都會地區,地狹人稠,動物醫院、寵物住宿、寵物美容、寵物用品店等分布密度相對較高。這些方便主人到達的寵物相關場所,主人造訪的機會較高,也代表主人攜帶病原回家的機會相對較高。此外,台灣機車密度世界第一,常有街貓停留在機車坐墊上,主人也可能因此攜帶病原回家。
以上這些台灣特有的風土民情,即便並未在疫苗方針中提及,也是我們應該考量的因素之一。
參考文獻:
1. Amy ES, Gary OB, Ellen MC, et al. 2020 AAHA/AAFP Feline Vaccination Guidelines. J Am Anim Hosp Assoc 2020; 56:249–265.
2. Day MJ, Horzinek MC, Schultz RD, et al. WSAVA guidelines for the vaccination of dogs and cats. J Small Anim Pract 2016;57:E1–45.
3. Jakel V, Cussler K, Hanschmann KM, et al. Vaccination against feline panleukopenia: implications from a field study in kittens. BMC Vet Res 2012;8:62.